紅樓歷史

  起初臺灣總督府臺南中學校設立時,以兩廣會館當作臨時校舍;後來台灣官民共同捐贈大北門外兩萬多坪土地,便開始新築校舍。1915年,兩層樓的紅磚新校舍,建築經歷了一年多,終於在民國四年峻工,學生們不必再借用兩廣會館上課,此後這棟「紅樓」,直到台灣光復,均未曾改建(1988年開始正式改建)。

弘道樓

  日據時期,台南第一中學校的規模相當完整,除了教學與行政空間外,尚有各種體育活動設施。位於校園最南邊的是俗稱紅樓的行政中心,即日據時期之學校本館。
此建築空間基本上為一字型平面,中央及兩側入口處略為突出建築物本體,以強調其入口機能;式樣上並無明顯使用西方某一特定時期的建築語彙,而是相當自由擷取西方造型元素加以應用,由於建物材料基本上為磚材,故可將之歸類為紅磚折衷式樣。
  歷經七十多年歷史,這兩棟二層樓的紅樓,久歷風霜、樓板剝落,經勘驗後開始規劃改建為四層樓之四合院式紅磁磚大樓(今弘道樓),雖拆除舊大樓,但仍保留了原紅樓風貌,並保留南面原主要入口部份(玄關),但仍然可從其中得之當年施工之水準與元素之變化。入口處處理成巨大之拱,拱石分明,拱心石更為誇大。入口上方為三個方型開口,但兩側則為圓拱開口部收頭,各個開口部間有一水平線橫跨全面以收統一之效,屋頂厚重且略為外突,與一樓之基座相互呼應。入口大廳內有二根圓柱及兩根半圓壁柱,均為托次坎柱式。 

弘道樓舊照片
藝能館舊照片
勤學樓舊照片
小禮堂舊照片